微信
手机学习
智选
报班
  • 客服热线: 4008-000-428

2013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真题答案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7日|点击数: |字体:    |    默认    |   

                    二O一三年全国高级审计师 该 内 容由 中 审网校 所 属 w w w.a ud it cn.com资格考试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参考答案

    第一题:试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思路
    答案要点:
    (一)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主要特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家庭和企业微观主体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决策分散化;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价格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我国选择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模式,是现实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市场经济并不是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标志和尺度,它既可以依存于私有制,也可以依存于公有制;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
    其次,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必经的阶段,只有利用这样一个新的生产方式并借助于它的高度发展,人类社会才可能向更高阶段过渡。
    再次,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于市场经济。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以技术取胜的最终结果,就自发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科技的发展。
    最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的途径,才能有效地推动生产的社会化发展,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思路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措施包括: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
    3.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5.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等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7.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8.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二题:试述如何增强我国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答案要点: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城镇化进程不稳定性和城镇化率偏低,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对分离,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规模分布不合理。
    (二)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上,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发展。
    (三)如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二是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三是统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五是加强建设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六是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七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升城市各项功能。八是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九是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第三题试述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答案要点: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各项补助;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即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直接补助。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为了实现地区财力均等化而建立的转移支付形式,不规定资金的使用用途,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以及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等。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殊职能,而将这种职能部分或全部委托给地方政府办理,从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补助的转移支付形式。这种转移支付形式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某种宏观调控意图或者控制地方政府的某些行为。
    (二)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比例较低。
    2.一般性转移支付内容与专项转移支付存在交叉。我国现行一般性转移支付除了包含均衡性转移支付之外,还囊括了很多具有专项用途的转移支付支出,例如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支出项目。
    3.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大,助长了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主观性。
    4.省级及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三)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方向
    1.确立转移支付目标,合理选择转移支付制度模式。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有力工具,省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手段,因此,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重要政策选择。在模式选择时,存在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之分,前者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资金转移形式;后者则是指同级政府之间的资金转移。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而专项转移支付比较大,这限制了转移支付均等化作用的发挥,所以应该转变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进一步改进现有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因素法计算公式,将所有体现各地区特有成本因素的指标加入因素法,科学合理地计算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专项转移支付应该定位于具有外溢性、突发性、特殊性 、非固定性等特征的财政支出项目,其范围应该尽可能地缩小,并且应该提高其准入门槛,加强前期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
3.不断完善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省级及省级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各地区有着自己的分配方案,没有完全统一,未来各省级政府应该以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模式为基础,设计适合自身情况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第四题试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答案要点: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就是政府和社会为了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因年老、伤残、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就业机会,或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原因面临生活困难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要。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筹资机制更加健全,各级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卫生事业的财政投人不断增加,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及体系状况包括:(1)建立了以养老、失业保险为主,包括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项目及社会救济、抚恤等在内的社会保障总体框架;(2)确定了多渠道、多层次兴办社会保障的方针;(3)提出了社会保障费用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原则;(4)探索出了社会保障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运行模式。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如覆盖面不全、基金收缴困难、城乡间地区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做好推进覆盖全体居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努力实现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的单位养老金制度的逐步统一,差别待遇可以通过补充养老金体现。基本养老保险费用要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和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这是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向。
    2.进一步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解决当前国有经济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稳定至为关键的一项措施。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首先要拓宽范围,即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调整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社会稳定,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应扩大到城镇各级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其次,根据权益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须相应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再次,合理确定失业救济的发放标准和期限。失业救济金发放主要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过高,不仅国家和企业负担不起,而且也不利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失业救济时间也不能长,一般以一年为限。另外,政府要组织好再就业工程,也就是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生产自救,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3.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其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医疗费用由多方筹集,统分结合,既能保证职工基本医疗,又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科学有效的医疗保障管理机制。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对居民的生活补助标准不能高,既需要严格界定最低生活标准,也需要考虑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再次,要注意与其他有关制度相衔接。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还要与企业最低工资、与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程的生活补助、与失业救济等结合起来,既要保障最低基本生活,同时也防止重复补助,增加财政负担。结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城市老年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将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老年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人口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并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最后继续探索和完善稳定的筹资机制,进一步规范、完善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同时,形成科学规范的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农民受益面,不断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

   第五题试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其改革
    答案要点:
    (一)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中间的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浮动汇率制。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高、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对象越广泛、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密切、各国间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越大,就越倾向选择浮动汇率制度。长期而言,金融全球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干扰越来越突出。人民币汇率必须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三)影响我国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有升值趋势;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趋于贬值。
    2.通货膨胀率差异。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发生货币对内贬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
    3.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提高,资金的收益上升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增加,由此改善资本账户,提高本国货币的汇价;反之,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水平下降,则会恶化资本账户,造成本币汇率下跌。
    4.经济增长率差异。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意味着收入增加,从而进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有利于出口。净影响要看两方面作用的力量对比。
    5.中央银行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或为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的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如在外汇市场买进或卖出外汇,或发表影响外汇心理预期的声明等。
6.预期因素。随着国际货币流动的规模日益庞大,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一国被预期利率比别国降低或者经常项目发生逆差等不利因素时,该国的货币就会在市场大量被抛售,其汇率就会下跌;反之其汇率就会上涨。

第六题试述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业务和经营原则
    答案要点:
    (一)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即商业银行作为中介人或代表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们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来实现资金融通。
    2.支付中介职能。即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从而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职能。即商业银行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有存款的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职能。即银行利用其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使用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功能。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可分为信用业务和非信用业务两类。在信用业务方面,又可分为接受信用的负债业务与提供信用的资产业务。非信用业务则指各种中间业务和金融服务,如信托、租赁等。
    1.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外来资金两部分,其中,自有资本包括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利润。一般而言,现代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比重很小,为了扩大资本来源,商业银行必须主要依靠负债业务借入外来资金,故称“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聚集起来的资金加以运用进行贷款、投资及其他活动的业务。按照资金运用方式,资产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投资等。
    3、中间业务。包括结算、代理、理财等。
  (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
1. 盈利性原则。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盈利为其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活动中应尽可能避免资产、收入、信誉及其他经营发展的条件遭受损失。
3.流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重视具备足以随时满足存户兑付现金及重要厂商获得贷款要求的能力。

    第七题试述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与权益法
    答案要点:
    (一)简述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包括: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包括:一是对合营企业投资,二是对联营企业投资。
    (二)简述成本法核算的要点
    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三)简述权益法核算的要点
    在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反映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当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受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发生变动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相应发生变化。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其一般的核算程序为:
    首先,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成本或追加投资的投资成本,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其次,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两者之间的差额不要求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进行调整;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计人取得投资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再次,持有投资期间,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分别情况处理:对属于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当期投资损益;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最后,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第八题试述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答案要点: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缺点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利润达到最大。
    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缺点有:
    1.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可能会使财务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去追求最多的利润。
    3.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判断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的主要标准
    通常有三个标准:
    1.必须对企业有投入,即对企业有资金、劳动或服务方面的投入;
    2.必须分享企业的收益,即从企业取得诸如工资、奖金、利息、股利和税收等各种
报酬;
    3.必须承担企业风险,即当企业失败时,都会承担一定的损失。
    根据这三个标准,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和优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有以下优点:
    1.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2.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联系;
    3.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学员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