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美国发生的安然、世通等重大财务舞弊案,向业界彰显了内部控制失效导致信息披露失真的严重性。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首次提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要求,随之陆续颁发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我国于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分别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确立了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创业板市场是与主板市场相对应的一个完全独立的证券市场,专门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场所。但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居多,其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在创业板市场的尽快实施对提升我国创业板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信息沟通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创业板公司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的难点分析
2.1理论层面:有些冷清的理论研讨氛围
在创业板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已成定局,但在真正实施之前,确实有许多相关理论需要研讨和界定。比如,对内部控制审计对象如何界定?需要将哪些环节纳入审计对象?到底是审计创业板公司所有的内部控制还是仅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又如,创业板公司经营特性差异明显,内部控制规范如何建设更趋于合理?主要控制环节如何确定才能克服目前创业板公司控制环境松散、信息沟通不畅、授权分工模糊、监督运行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又如,评价时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如何清晰定性?以确保最终的审计意见更具有说服力等等。
2.2政策层面:缺少适当的执业标准
2.3人员和技术层面:相对欠缺的人员素质
2.4客户层面:消极的建设态度
3.相关建议
3.1合理设计创业板公司等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
建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机构根据创业板及中小板块市场的特点,及时出台针对小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其内容上可突出以下特性:一是小规模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不应追求全面,而应讲求重要性及有效性。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调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行为规范,要求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以在最高层次上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是突出全面的风险管理。针对创业板公司的规模较小,股权分散,易于被操控,交易规则宽松,市场运作风险、经营管理风险、道德风险较高,加之突出创新等特性,设计的内部控制规范更应突出风险管理。四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重视内部审计,尽快改变创业板公司内部审计从属于管理当局的状况。五是创业板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企业间差异较大,因此,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也应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这样可以加强内部制度的执行力度。简言之,通过法规建设,促进创业板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3.2制定的《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满足创业板公司等小规模企业的需要
2010年4月15日正式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一些内容并不适合创业板公司这样的小企业。因此,在此基础上,还应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在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内容上,应该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采用的内控审计环节不追求全面,应强调灵活性,注册会计师要采用的审计程序应该随着小企业特点相应加以调整。二是突出重要性,审计重点放在评价控制环境,即重点关注企业管理层面上的控制;三是对创业板等小规模企业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不必过分强调内容全面,语言规范,而应突出其实用性。
3.3加强专业理论研究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
因内部控制渗透在企业的各个角落,识别出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每个企业的环境不同,相同的内部控制措施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些无疑增加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难度。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具有包括:一是重视培训工作。为了让实施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能全面把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内容,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理论方面提高外,还应该让他们学习国内外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和实例,在实践中提升执业能力。也要重视现代风险识别技术、风险综合评价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注册会计师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二是要拓展注册会计师知识领域,及时了解创业板公司的一些科技知识及其规律,提高专业判断能力,进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被审计公司全局。
4.结论
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有利于创业板公司加强管理,提升竞争能力。同时,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了更多的鉴证责任,对其执业水平、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极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像创业板公司这样的小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特别之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规模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渤海大学审计处 解玉梅 高云)